•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西高校

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采访侧记

时间:2016年11月21日 信息来源:九江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11月6日至8日,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及两南山隆重举行。义宁陈氏后人陈星照、陈云君、陈中一、陈贻竹、许葱郁,江西省文史馆李国强、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等专家学者,我校党委书记郑翔,副校长纪岗昌、陶春元、杨耀防、夏启国等校向导等出席了该会议。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陈寅恪的学术成就,继续与发扬良好的中国文化。

 

开幕盛况 精彩纷呈

 

  11月7日上午,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楼图书馆报告厅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陶春元主持,义宁陈氏后人许郁葱在会上宣读了陈寅恪之女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的贺信,她们盼望我们能够好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分外是江西的文化遗产。我校郑翔书记致迎接词,对到场的嘉宾透露表现感谢与迎接。开幕式上,义宁陈氏陈贻竹、江西文史馆李国强、学者代表胡戟、门生代表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子薇分别谈话。大会,就此揭开了序幕。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茶歇时间里,门生记者采访到了义宁陈氏后人陈贻竹老师,在谈及对此次研论会的感受时,他说道:“如今的门生大多都喜好寻求高级尖端的事物,而忽视了基础的知识。在这个鱼目混珠的时代,基础的知识是特别很是有需要的,这可以有助于我们往后的学习与生活。”他还告诉我们,今年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门生比2013年要多出很多,盼望大家能够求真务实,打好基础,多学习传统文化,把国学的思想弘扬光大!

 

思想碰撞 情感交流

 

  短暂的茶歇后,多位学者在研讨会上就陈寅恪老师“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观点发表了本身的看法。

 

 

  对于陈寅恪老师“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态度,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教授说出了他的理解。“我认为这既是对学者的概括,也是对大门生精神的概括。我们都知道陈氏子女都深受陈老的学术影响,这方面成就都很高。”对此,关教授称之为“家族文化”。他感触道:“从古至今,许多文化都只存留一两代,能存留三代的屈指可数,可陈氏家族却存留了三代,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所形成的,当然与陈老的教育体例也有莫大的关系。”对于现现在“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关教授指出:“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征象,当今世界朝着多元化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支持国家当代化建设的需要措施之一。习总书记说过‘文化是立国之本,我们要传承中国文化,接纳外国良好文化,不能固步自封。’”陈寅恪研讨会在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既扩大了近代文学的影响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不同窗者的观点碰撞与融合也促使了该文化赓续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昭军在谈及到陈老的著作《读书札记》时透露表现,该书对他影响深远。“为了研究陈老的学术,我必须从材料入手,通过阅读他的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会看他提出了什么题目,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进行争吵。正是这些学习方法对我的史学研究产生了影响。”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获得材料的范围很广,那应该如何行使这种上风来雄厚本身的学术研究呢?刘教授对此也表达了他的观点:“陈老在研究史实时会多范围地搜集史料,这固然好,但要做到这点却必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必要认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再扩大阅读。这也就启示如今的大门生要像老一辈学者一样认真、脚扎实地,不应谋利取巧,为完成义务随便在网上搜查、复制、粘贴。也不应像机器一样,先生说什么就做什么,大门生必要自力思考,多动脑子。”

 

 

  杭州师范大学刘克敌教授以《近年来陈寅恪研究趋势闲谈》为题进行了演讲,作为第二次来九江学院进行学术研讨的学者,他对九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分外的印象。刘克敌教授告诉门生记者,他在二十多年前一次无意的机会听别人说起陈寅恪老师会多国语言,是个特别很是有知识有涵养的学者,从那时起他便与陈寅恪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研究陈寅恪学术时被陈老师人格魅力打动的同时,熟悉到了陈寅恪老师不仅仅是个拥有广博学识了的人,而且在他的身上所表现的“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精神支持。针对刘克敌教授在演讲中谈到的陈寅恪学术研究热度不高的题目,门生记者在问到如何才能进步陈寅恪学术研究的热度时,他说到:“人为的进步是不起作用的,由于陈老师是重要对历史进行研究,对于大众来说接受程度有点困难。只能先进步大众对于陈寅恪研究的爱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

 

 

  我校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余冬林博士在接受门生记者采访时透露表现,陈寅恪老师是一位巨大的学者,精通多种语言,深入到文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本身独特的看法,不在乎外在学位与文凭,对学术有执着的寻求,把这当成一种生活体例,用古人的一句话诠释就是“今之学者为己,古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为的是本身心里的完美,而不是媚俗。古之学者的学习态度是我们现代学者理应寻求的学习体例,从经典入手,例如孔孟,老子之著作,选择接近生活,结合自身经历的著作更能进步阅读爱好。此次会晤的各位专家学有特长,提出了优秀建议,对于继续弘扬陈寅恪精神,推动学术发展有积极意义。

 

尽心尽责 润物无声

 

  此次研讨会,除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外,幕后的工作人员们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由于有了工作人员的努力,才有了此次研讨会的成功。我们在各个角落,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门生记者也在研讨会的间隙中,对会务组、会议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来自2015级国学班的同窗们做为后勤保障组的自愿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他们告诉门生记者:早在一星期前,庐山文化研究中间的先生就开始为此次会议做着预备。会前,我们负责与会学者的接送义务、安排食宿;会中,布置会场,预备茶水,为会议的开展提供优秀的环境。相对于9月份的世界名山大会的自愿服务,我们这次重要接待的是全国专家学者而不是外宾,服务体例也由一对一交流变成了这次的后勤保障,通过这个机会很好地锻炼了大家,也学会处事更加过细,进步了本身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接受了学术的陶冶,总之是一次特别很是兴奋的自愿者体验。后勤保障组组长姜东升也透露表现为了这次研讨会,黉舍进行了细致的预备,盼望能让专家学者们感受到九江学院热情殷勤的服务,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学术研讨。

 

 

  作为大会的现实承办单位,庐山文化研究中间常务副主任、会务组组长李宁宁教授也在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据李宁宁先生介绍,会务组要做好整个会务的和谐工作。从开会的筹备到会议期间会场的布置、座位的安排,学者的食宿行,自愿者的遴选与管理,开幕式大会讲话录音、合影等,都属于会务组的工作内容,义务特别很是繁重。当问到会议筹备过程中有无碰到困难时,李宁宁先生说:“这次研讨会是我们黉舍抢占学术制高点的一项紧张运动,是建立学术自傲的紧张行动,黉舍各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撑。只是在和谐各学者时间方面碰到了一些小困难,学者们都很忙碌,在统一时间来参加会议比较难和谐,但不少学者仍排除万难来参加,有的学者下战书还要赶回去上课,个别学者因一时有事来不了,我们感到很遗憾。”为了本次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为了学术的交流与提高,为了传统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大家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自动学习  受益匪浅

 

  我校很多的学子对于此次研讨会的热情很高,许多同窗都是自觉来到现场倾听、学习,他们透露表现在听完研讨会后都收获颇深,陈寅恪老师的学术观点也引起了大门生们的浓烈爱好。

 

 

  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肖佳琦同窗感觉很幸运能来参加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个研讨会,了解到陈寅恪老师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且有其本身独到的见解。他说的一句话——“惟此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万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门生,她透露表现应向先进学习,向陈寅恪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在研究学术时,所倡导的自力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詹广心同窗也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说,我们最认识陈老师的是他的学术成就,陈老师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寻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其一生都在为这一句话而奋斗着,正如他本身所说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自力的精神。“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即没有自力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他曾说过没有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术上是不会有任何健树的!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适用于我们新世纪的大门生,抱一颗赤子之心,信赖我们也会有收获!

 

 

  电商学院的谢云盛同窗在谈到陈寅恪老师时透露表现,印象中最深刻的天然是老师的学术理念“自力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显现了一种为学术而学术、不因世俗眼光而改变的、自力的、纯粹的高尚学术人格。在这种信条下,老师一生奔走,跟随思想的脚步,在文学、史学及语言等各方面都成果丰硕,成为时代的导师。今天,我们的陈寅恪研讨会召开,目的就在于跟随先进的脚步,弘扬思想自由精神,刻苦钻研,同时也对老老师的暮年凄惨遭遇表达痛惜,更加深刻地反省历史的教训。

  

采访后记

 

  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位于两南山的陈寅恪研究院落下了帷幕。作为通俗大门生的一员,大门生记者团的成员们全程参与了会议进程,凝听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和讨论,观察了会议的组织安排与后勤保障。

 

  这场时隔三年研讨会议的“再现”,是一场陈寅恪学术与当代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的一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在学习观察的过程中,在欲意探讨的同时,也细致到有越来越多的同窗坐在观众席中一路求道解惑,而不同窗者的观点碰撞与融合也促使着学术和文化赓续发展与提高。21世纪是经济发展的时代,而文化,分外是传统文化更不能成为荒漠,我们在继续的同时更要学会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在交流中进取,在继续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门生,在学习品研良好传统文化与学术观点的同时,更应该对他们的精神加以继续与传播,看到了不一样的陈寅恪,更看到他后面的力量。

(黄菁/编辑)(姚雨晴、汪小扬、黄芳、兰茜、付淑云、吴曼丽/执笔)(乐吾丛、岳远志、张晨馨/摄影)(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我校12幅教师作品在全市“大美九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中获奖
下一篇: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终结
(作者:佚名 编辑:九江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