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西高校

从南大先贤的奋斗史中吸取信奉的力量

时间:2018年04月21日 信息来源:南昌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网讯(门生记者李蕙、孙文琪) 4月3日下战书,文法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原江西大黉舍长李云扬与原江西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伍乃茵之子李胜利教授做客百年校庆系列运动之第194期“前湖之风”讲坛,以《信奉的力量:一代老共产党人的奋斗》为题,为师生重温老一辈南大人的奋斗故事。

迎着阳光,走向革命道路

1931年,17岁的伍乃茵在广东省女子师范黉舍,学习音乐、绘画与家政。北方的炮声轰轰传来,打破了女师校园优渥宁静的生活,抗日救亡举措掀起高潮,伍乃茵跟随先生何干之参加提高刊物《广州文艺》的编辑发行工作,随后投身于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文总)。

时任小学教师的李云扬在自传中写道:“尤其是在以后的通信中我竟然还收到了红色中华报(当时苏区中间报)及第一次苏维埃会上毛泽东主席的报告。我感觉看见阳光照亮了本身的思想,熟悉到救中国就要靠共产党和红军。”怀揣着坚定的信心,李云扬走向革命奋斗道路,在斗争中学习,在奋斗中经受考验。

延安洗礼,边陲奉献青春

1937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发动周全侵华战争,李云扬与伍乃茵伉俪等一批日本留门生毅然回国前往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的胜利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1938年至1946年,在桥儿沟中间党校学习三个月之后,伍乃茵与丈夫李云扬成为第一批援疆干部,在新疆天山南麓的小县城里待了整整八年。李云扬担任县长,伍乃茵任妇联主任,夫妻俩和巴楚人民一路亲手建起红海子水库、引入牛痘、发展教育。

2011年,李胜利教授按照父亲遗愿将其骨灰的一半埋在未来畴昔思夜想的红海子水库畔。谈及此处,李教授不禁动情落泪,“父亲他是要看着水库的水赓续滋养巴楚大地,造福各族人民。”在巴楚人民纪念李云扬的碑文上,有如许一段话:倾情热血,丹心一片,鞠躬尽瘁,奉献巴楚,他们如胡杨般高尚的精神品质永久铭记在巴楚各族人民心中。

呕心沥血,致力教育事业

“我对江大是埋头一意的,也有一个办好这个大学,使之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理想。”1962年5月,李云扬调往江西,历任南昌大学前身江西大学副校长、副书记、校长、书记等职。之后,伍乃茵任江西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江工的发展尽心尽力。

“要建设一个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比当时苏式综合大学更为科学更为适应经济建设必要,专业课程更为宽阔,偏重革命老区文化与赣文化相互同一的新型大学。” 李云扬对黉舍发展有着本身的思考。

“李校长到任不到半年,江大就发生了惊人的转变:食堂饭菜质量进步了,图书馆开发放时间延伸了,好人好事增多了,师生、同事之间关系协调了,教学质量进步了,科研成果进步了……总之,统统都在日月牙异,统统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良性循环的车轮开始转动了。”原南昌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蒋昌生在追忆李云扬老校长的文章中写道。

精神永存,激励晚生后辈

先烈已逝,精神永存。作为老革命家,李云扬和伍乃茵相应了时代的号召,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追随党的脚步坚定地前进。我们不会忘掉他们每一位的贡献,更将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人生一世,立身为学,贵在立志。志贵大,贵壮。大,非妄自为大;壮,非虚壮声势。为五十亿人提高,为十二亿人造福,旋乾转坤,变黑为红,立亘古无有之大业,此之为大;应历史发展之趋势,适天下一家之潮流,变贫弱为富强,化落后为当代,使堂堂华夏,巍然耸立于世界之林,此之为壮”,时值我校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李胜利教授以父亲曾寄语江西大学中文系学子的一番话勉励学子不忘老一代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精神,步步前进,坚持到底。

  • 实习编辑:陈蕊
  • 责任编辑:范若云
上一篇:王建斌研究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成果
下一篇:34名教学督导员受聘
(作者:佚名 编辑:南昌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